救死扶伤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,是医务人员神圣的职责。江南大学校医院的医生们,正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,默默的践行着这句誓言。

校医院为广大师生的就诊、治疗提供了很大的便利。不同于市级医院分门别类详细划分的专科医生,校医的工作更类似于社区全科医生,面对纷繁复杂的病种,很多情况下需要全科的知识,并且在客观条件相对简陋的情况下,需要更多的依靠详细的询问病史和耐心细致的体格检查来及时、准确的对各种病情作出判断和治疗。这就对医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。医院定时、不定时的组织学术讨论,在高年资医师的带领下,大家学习新的医学理论,讨论临床病例,不断提高专业技术,以更好地为广大病患提供优质的服务。

除了不断提升服务水平,校医院还在就医环境上下了大力气。护理部为输液室配置了空调、大屏幕电视和饮水机,为留查病房添置了热水器,病人可以免费洗浴;外科为外伤病人准备了冰袋、拐杖、轮椅供免费借用。安排医生、护士24小时值班,随时处理急诊。一切都是为了尽可能的满足病人们的需求,为病患提供舒适、方便的就医环境。

救死扶伤,是医务工作者的天职。医务工作者,被人们尊称为白衣天使,不仅是因为拯救了他人的生命,使他人重获健康,更因为他们表现出的仁爱之心、崇高医德让世人仰止。校医院有这样一条信念:“让病人花最少的钱得到最好的治疗效果”。社会上很多医院为了追求经济效益,爱开“贵药、高档药”,校医院却坚持对症下药、合理用药,医生对每一个来就诊的病人都会细心的了解病情,对症下药,从不让病人花过多的钱。很多在外看过病有过比较的患者,常常会感叹,在外面医院一场感冒花个三、四百很正常,而在校医院,往往几十元就能解决问题。

在去年那场突如其来的甲流疫情中,更是体现出校医院全体职工的爱岗敬业、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。

甲流在校园肆虐的日子里,每天都有同学因为发烧被送往校医院,看着救护车来来回回的往返于隔离区和校医院,我的心情复杂极了,真希望这是一场噩梦,我能快快的从梦中醒来。隔离期间发生了太多让人感动与难忘的事情,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体味。

疫情如火,没有硝烟的战斗悄然打响,突如其来的“甲流”袭击了我们这片宁静的校园。一时间谈“甲”色变,没人愿意接触甲流病例,避之唯恐不及,人群聚集的校园顿时成了“高危”区,然而,我们的医生没有豪言壮语,没有借口托词,有的只是“毅然迎敌”!发热门诊,是诊断、筛选甲流病人的第一道防线。在这里,医生要给疑似病人做甲流检测,进行详细的登记,并针对病情制定治疗方案、隔离安排,他们会和病人零距离接触。疫情伊始,在防护措施还没有到位的情况下,面对不断出现的新病患,发热门诊的医生、护士毫无怨言,仅依靠简单的普通口罩和帽子防护,以白衣战士大无畏的勇敢精神冲上第一线。初为人父、人母的年轻医生、护士,把年幼的孩子托付给家人,做好被甲流感染的最坏打算,主动隔离自己,把自己放在了最需要他们的岗位上,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舍小家顾大家的大爱。事实上,根据事后统计,由于隔离区内空气中病毒密度很高,很大一部分的一线医生、护士在那时都先后出现了发热、上呼吸道感染的甲流症状,但是他们依然顽强的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。白天,发烧了就吃颗退烧药,继续工作。等夜深人静的时候,待班的医生、护士们自己也开始了输液治疗,护士长曾这样说过:“我们必须快点康复,我们没有时间生病,还有太多的工作等着我们去做啊!”随着疫情的进一步发展,市疾控中心送来了医务工作人员防护用的装备。在炎热的九月,医生、护士们穿上了防护服、隔离衣,戴眼罩、两只口罩,服装让人透不过气、口罩让人喘不过气。防护服是从上到下连身的,许多医护人员因穿脱衣服烦琐、吃东西前要进行一套消毒程序,工作又忙,怕耽误时间,所以尽量忍住不喝水、喝汤,减少上厕所的次数。天气炎热,穿着隔离服是非常闷热的,半天工作下来,当他们脱下隔离服离开隔离区吃饭休息的时候,你就能看到他们全身上下的衣物全都被汗水湿透了,而你听不到他们嘴里的一句怨言。这些不就是“对工作极端负责、对人民极端热忱、对技术精益求精”为核心的毫不利已、专门利人的白求恩精神的最好体现吗?

为了隔离感染甲流的病人,学校在南区专门清空了两栋宿舍楼作为隔离区,很快里面就住满了发热的甲流患者。校医院派出医生、护士通宵驻扎在那里,在现场为病患诊治,不仅如此,他们还要负责隔离区的入住安排、饮食起居的照顾。一个护士要面对几百个病人,每天4次的测量体温、送药、送饭,一天下来两条腿站都站不住。由于校医院人手紧缺,医生在隔离区往往一干就是72个小时,困了打个盹,还时不时被有事喊醒,他们硬是咬着牙顶了下来,每次从隔离区轮换下来,精疲力尽的回到医院,他们还不急着回家休息,拖着疲惫的身躯依然一丝不苟的交班,分析隔离区重病人的病情。看着他们由于得不到充分休息而苍白憔悴的面容,我在不忍的同时内心被深深的感动。他们自己也有正在上学需要照顾的孩子,但是仍然选择一心扑到工作上,那段时期,家里的孩子往往只能靠吃泡面度日。“孩子们远离父母来到学校,在这里,我们要象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照顾好他们,让他们尽快康复、重返教室。”这是大家在甲流期间的一个共同信念,这不正是“医者父母心”的最好诠释么。

高热不退和有并发症的病情较重的病人需要更细致的治疗和护理,他们被安排在校医院住院隔离治疗。面对刚入院时带着害怕甚至有些恐慌情绪的同学们,医生们耐心细致的做心理疏导,不厌其烦的反复宣讲甲流防治的相关知识,打消了大家的紧张情绪,很多听说自己孩子感染甲流的家长,原本打算立即放下工作从全国各地赶赴学校,也在医生的劝导下放心的把孩子托付给了医院。新的发热病人不分昼夜随时会来就诊,夜间值班医生从一个人增加到二个、三个,极高频度的连续工作和值班,给缺乏休息的医生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。面对这种严峻形势,院领导亲自挂帅,身先士卒,日夜坚守在医院。安排工作,指导治疗,巡视病患,随时监控疫情的发展并决策应对措施,困了就在办公室睡一会儿,用实际行动鼓舞、激励了全体职工,平稳了大家的心态,极大的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,为打赢这场甲流疫情的战役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。那段时间,晚上输液治疗到凌晨两、三点钟是很平常的事情,护士们从早上8点一直不间断工作到第二天清晨就成了家常便饭,需要输液的病人比平时多了四、五倍,配药、输液、换药、拔针,护士们轻巧的身影不停的来回穿梭在医院走廊内,尽管很忙很累,病人面前,护士的脸上依然带着引领希望的那朵灿烂的微笑,如秋夜里的明月,照亮患者通往健康的心灵彼岸。夜深人静的时候,巡视病房的护士身影仍然闪动,默默的那份关怀,带给患者一抹温馨;需要检查,病人身旁问寒问暖,护士亲切的话语,是淙淙流淌的小溪,它的甘洌驱走了阴霾的浓黑;

一个医院的工作绝离不开辅助科室的辛勤劳动,在这次甲流疫情中,他们无私奉献、不怕牺牲、冲锋在前,体现了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的崇高职业风范。药房,面对突如其来的大量病人,同时全国也是甲流防控的高峰,到处都急需药物,药品紧缺成了必须面对的难题。药房工作人员以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,集思广益,多方联系,及时补充药品,并且进到了市场紧缺的多种治疗甲流的国家推荐药物,还有口罩、消毒剂等防控必需品,为战胜甲流提供了坚实的保障。不仅如此,药师还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热情解答病人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,让病人满意,提高了病人用药依从性。化验室,在甲流期间兢兢业业,根据临床的需要,随时待命,加班加点,大批量的甲流检测、血液常规等检验项目快速准确,为临床的诊治提供了极大的支持。放射科,由于重症甲流病人的一个典型表现是肺部炎症,放射科担负起了非常重要的辅助筛查重症病人的责任。每天都有大量的病人需要胸透、摄片,放射科医生用最大的热忱为病患服务,仔细把关,认真甄别重症病人,为临床诊断以及治疗方案的制定给予了可靠的支持。挂号室,每个来医院就诊的病人都需要经过挂号室的服务,挂号室在甲流期间,面对比平时大出好几倍的工作强度,延长工作时间,任劳任怨,不仅完成超负荷的工作量,而且没有差错发生,为医院的正常运转提供了完美的服务。预防办,每天数次的进行数据汇总,并上报市疾控中心,随时对疫情的发展态势提供详实数据。由于需要住院监护的病人不断增加,医院三楼的病房很快就不够了,医院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主动把办公室腾空,给病患当做病房,自己挪到了更衣室做为临时的办公地点。为了应对急剧增加的病患,办公室主任用最快的速度行动起来,在最短的时间内增加了病房床位,并且完善了病房的配套设施,让病患有了一个舒适的康复环境。

甲流期间,校医院很忙、很累,但是,甲流的日子并不都是灰色的。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亲切慰问,兄弟单位的全力配合,学校各个院系师生们的鼓励和肯定都温暖着我们的心,医院同事之间互相配合、互相鼓励、互相支撑的精神也极大鼓舞了我,还有让我印象深刻的是,医药学院护士专业的学生们,尽管她们还只是学生,白天都要上课,但她们也主动在晚上来到校医院做志愿者,为抗击甲流奉献了自己的力量。每当有隔离区的病人痊愈出院的时候,他们总是满怀感激的对医生表达谢意,甚至还有的学生一再鞠躬,哭着说“谢谢阿姨、谢谢叔叔”。都还是些孩子啊,他们的感谢中饱含的真诚清澈可见,令人温暖。接受治疗的甲流患者刘同学,经历了10天的磨难后康复出院。出院时刘同学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了一封感谢信:“我的病情比较严重,因为怕被隔离影响学习,我自己一度还不是很配合治疗。各位医生对我精心施治,耐心的对我的病情进行解释、安慰我;各位护士不怕脏、不怕累,不惧危险,不厌其烦,为我抽血、打针、换点滴、送饭、送水,带我做各项检查,当我高热不退的时候还为我物理降温;为我的康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。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:谢谢你们!”

这就是我们可亲可敬的校医院的医生们,象自然界吐丝的春蚕,无私地给了病人爱的奉献。用那火热的心,温暖一张张痛苦的脸;用那深深的情,唤起病人与病魔斗争的勇气;用那天使的双手,编织着希望的羽翼。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,他们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好思想、好作风让大家感到敬佩,他们为学校的教学保驾护航,贡献着自己那一颗滚烫的心。